当前位置:首页>>父母课堂

父母教养模式会被神奇遗传

发布时间:2016-01-02 11:56:52 发布人:admin

你知道“兔子尾巴短,随根”这句俗话的真实含义吗?

你有意识到孩子的一些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跟你们家长出奇的相似吗?

你发现自己对孩子的亲子教育,与你的父母对你的教养方式几乎一致或完全相反吗?

当你举起手打孩子的那一瞬间,是否让你想到儿时父母举起的那双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对于自己成长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回忆。无论是爱或伤痛,“家”毕竟是我们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地方;童年时从家庭所受到的影响,会延续到日后所经营的新家庭、塑造出的下一代,影响对自己孩子的亲子教育。有个甜蜜温馨的家作为避风港,是人的基本需求;不把父母伤害及成长过程中负面的影响及扩及到新的家庭,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而让“家”成为更温暖、更滋润的地方,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过去来自父母的伤害,让我们向孩子“讨债”

——别把“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传给孩子

有一位爸爸,每当孩子不听他的话或者做事不如他的心意时,他就着急,忍不住大声地斥责。可是过后,当他看见孩子伤心或者愤怒的样子,他又责备自己,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沟通呢?愤怒和内疚两种负面情绪交替出现在他和孩子相处的岁月里,直到孩子读中学,他才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原点。

原来,他小时候他的爸爸就经常发脾气。他从小就是带着愤怒、恐惧长大的。所以,等到他自己成立家庭有了孩子之后,不自觉地把他所受的教育模式也延伸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因为他的觉察和改变,他得以阻断“原生家庭”残留在他生命中的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小家庭从此变得充满喜悦、平和的健康氛围。

原生家庭是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未成立小家庭之前的家庭。通常是父母(尤其是父母的关系)对个人性格、一生的幸福影响最大、最长久。

许多心理学研究证明: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每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生命里重要他人(跟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亲人、朋友或老师,一般指父母或其它抚养人)的互动模式,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有莫大的影响。因为父母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评价,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而成长,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自己父母的影子。如果你从小生活在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或者存在冷暴力或热暴力的家庭。很多时候,你发誓,将来自己当上父母,一定用心去爱孩子,但事实上,某些时候你对待自己小孩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偏偏又变成了当年父母对待你的模式。

婚姻及家庭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比如小时候曾被父亲虐待,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重复模式,不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完全不管教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遗传的不仅仅是父母的外貌,家庭的互动模式也会被神奇地遗传,从而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童年家庭的无意识模型。父母是你的原生家庭,你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所以,当你扬起你的双手或准备大声呵斥的时候,请给自己种下一个希望的种子,当不好的家教模式再次发生时,告诉自己这不是你,这可能是以前妈妈或者爸爸的模式。提醒自己:“你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父母的声音、眼神、情绪,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成长。一位爱发脾气的父亲,或者是一位经常幽怨流泪的母亲,都有可能代表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伤痛和挫伤。所以,回溯童年的缺憾,重新调整疏通自己的情绪管道,在自我觉察中成熟成长自己,这是我们身为人父人母觉悟的第一步。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应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和孩子“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

 

理解并原谅父母,阻断原生家庭负面模式

——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亲子教育困惑1:“当自己的需求跟孩子的需求冲突”

我的童年是非常不快乐的,就是什么都不许,不许画画,不许听音乐,看电视……用两个字形容我的童年就是“灰色”。那时候只是学习,并且爸爸还要检查我的书看到哪一页了,我是完全牺牲了我的兴趣爱好,去达到爸妈的要求。于是对于现在我的孩子,我就想换种方式去教育。但我心里比较矛盾的是,现在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之类,那么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方式吗?有很多时候在童年时候所受的创伤,没有成长起来,当自己的需求跟孩子的需求冲突,那怎么样去平衡?

亲子教育困惑2:“与父母完全相反的亲子教育”

我的爸爸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人,并且什么都要按他说的去做,他从来没有表扬、鼓励过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很差的,做什么事都有极大的不自信。一直到上大学,我才意识到,我不是最差的,到现在为止,我的心里都有很大的不自信,以前不论我做什么,我爸爸都是用最差的评价来打击我。小时候我唱歌,我爸爸会说唱得很难听,跳舞就会说很难看,那么在我心里面产生了“我是最差的”这个概念。所以,现在我在教育我孩子的时候,我不就想去重复我爸爸的教育方式,我会更多的去表扬、鼓励孩子。可现在我担心的是,这跟我自己小时候的教育就走向了一个极端,我孩子现在不喜欢批评,这样子是不是有一点过呢?

心理专家解析,我们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小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方式是:还小,那么忍着;当我们长大了,通常会有两个模式,一是沿用过去的模式,二是完全相反的模式,实际上就是照搬与否定,走了认同与否定这两个极端。当我们自己的心理年龄还是儿童期的时候就是照搬,当我们的心理年龄是青春期的时候就会反叛,完全否定这种模式。事实上照搬和否定都忽略了事情的真相,只有当你重新认识父母对你的教育之后,你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就成熟了。

每一个**一定有两面,如果只看到反面的时候,你是很难受的、很无助的,如果你知道每一件事一定有两面的时候,想办法看看正面在哪。当一个人同时看到正面和反面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思想就成熟了,当我们能够客观理性的去看待事情的时候,那么我们就成长了,可以超越父母教育对我们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误区,归根结底都只是一种有条件的爱,是以父母长辈的意识为中心的爱。时至今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爱,还在中国广泛传承、遍地开花。而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或表现,以服从自己的意愿为条件来决定接受或者拒绝对方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我们几乎都是在有条件之爱的影响下长大的,今天又在不知不觉中把有条件之爱施予了我们的下一代。长年累月如此言传身教,令孩子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揣摩大人的意图,长大后要么自卑,懦弱,不敢犯错,没有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要么没有利他的情感体验,没有也无法学会感受他人的能力。不知不觉当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关爱他人的能力。以至于步入社会后,始终无法和别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误人害己。

我们的父辈、我们父辈的父辈的年代,还很少有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普及。他们凭借自然的父爱母爱,抚养着子女。舐犊之情,也让他们付出心血,但毕竟因为时代和知识的局限,不少父母也会把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遗留在我们的“内存”中。

无意批判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父母会故意伤害他们的子女。我们上一代的父母,不少也是接受了不科学甚至是“毒性教条”的家庭教育。倘若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更为健全的抚养子女的方式,他们一定愿意让子女拥有更健康更美满的成长环境。我们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教训,让我们的孩子接受比我们自己更科学、优良的家庭教育。

 

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父母的替代品

——父母带给我们的伤害,源自他们内心小孩的创伤体验

很多父母在童年时代都有过缺乏无条件的爱的体验,他们也不能被他们的父母真正接纳,痛苦与被遗弃感深植于他们的生命中。所以当他们自己有小孩的时候,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他们确实有着真诚的爱,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下意识地制造缺乏感。通过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们试图治疗自己感情上的伤口。当他们在无意中这样做的时候,就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父母的替代品,孩子需要给予他们童年时极度缺乏的爱。

这时,“爱你”和“需要你”的信息在孩子身上完全交织到一起。孩子的能量不再是自己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能量被父母的需求吸收了,而孩子却觉得这种吸收很舒服!这会带来一种荒谬的安全感,当孩子成年后能量被耗尽、被别人拥有时,他会觉得自己被人深爱着。竭力付出的时候他会有被爱着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把感情依赖、甚至是嫉妒和占有解释为某种形式的爱,然而这些能量却恰恰是相反的。这种可悲的自我缺失就源于把爱和需要混为一谈。

对父母表达愤怒和挫折感,或是告诉他们对待你错误的地方,并不是首要的。有时,让他们知道你对事情的立场吗,或是对他们的感觉可能是件好事;但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理解你想要告诉他们的东西。他们对于你跟他们不同的地方,跟他们对生活的看法有差距的观点可能不会产生共鸣。

放开连接父母的能量,意味着首先要放开你自己的头脑和情绪中的能量。这就要向内看,找出自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按照父母设置的幻象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父母的好恶生活,而他们的好恶,都是基于恐惧和评判形成的。

一旦了然于此,你就会让自己放开它,你会很容易原谅父母,并真正地离开原生家庭。只有切断了内在绳索并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后,你才能真正地对父母释怀。你会很清楚的说出他们的恐惧和幻象(洞察力之剑),但同时你也知道,父母并不等同于他们的恐惧和幻象,他们也是神的孩子,也在努力完成他们的灵魂使命。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感觉到他们的无辜并且能够原谅他们。

某种意义上孩子是父母的牺牲品,因为他们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表现出小我意识。孩子暂时地、部分地依靠他们的幻象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别无选择,只能做他们的孩子。然而克服受害者的感觉是孩子生命中能够拥有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当你辨认出那源自童年时代的深刻印记,并有意识地决定哪些对你有益、哪些最好丢开时,你就成了自由人。这就是控制权。

于是,当父母的期盼和渴望不是你自己的时,你不再下意识地去适应它们,同时你也不会再背叛它们了。你可以把他们给你的错误观念当成不是自己的,就这样。不必认为父母在这些方面拖累了你。你可以带着洞察力去爱。你可以说是通过父母被引入了小我意识,然而藉由在爱和宽恕中放开父母,藉由认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你也通过父母超越了小我意识。

(责任编辑:衡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