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评论

教育要让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发布时间:2016-01-02 16:24:09 发布人:admin

美国人都认为,要建立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不仅要让他爱读书,更要让他以读书为傲。而中国人现在只在乎“钱”“官”“权”几个字,这是要命的。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人好的一面,不要反学坏的一面。中国应该立即掀起全民读书的浪潮,要建立每个公民的读书习惯,不仅要让自已爱读书,更要让自已以读书为傲,从而构建出全民读书的氛围。说到读书就离不开教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好好读书天天向上,要让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教育要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自觉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责任和任务。如何读书学习?不仅牵涉到方法问题,也关系到读书学习习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学习兴趣,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受益终生;不良的读书学习习惯则使学生在读书学习中可能遇到挫折,走很多弯路。所以,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成才,离不开一个“问”和“思”。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是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是学生成才的基石。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更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学生灵魂的启蒙者和塑造者。老师是在传播科学,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层次特点、性格差异和认知特点,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老师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要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清醒自己的头脑,与学生一起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勤于学习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的。不掌握必要的知识,就没有力量,无法做人做事,所以知识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按照新的分类,知识可分为四大类,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和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前两者是事实或科学原理的法则,是可以方案化、可编码的知识,因而也是信息,后两者是不能文字化的知识,是决窍类的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有人总结出七点特性:(1)不可替代性,在经济理论中,所有物品是可以替代的,而每一种知识具有独特性,所以知识是难以替代的;(2)不可相加性,不遵从物品的加法定律;(3)不可逆性,人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便不可逆转,不可被剥夺,某种知识一旦被传播开来,就不可收回;(4)非磨损性,知识在使用中本身不会被消耗,可被重复使用;(5)不可分性,一条信息不可能被分成几个部分,在这里不存在半条信息的说法;(6)可共享性,所有物质商品都有排他性,但一人拥有的知识不排除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7)无限增价性,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有不断被丰富、被充实的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知识靠读书学习取得,我们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超越自我、展现自我!
善于思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只有去思考,才能超越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或知识,所以思维是学生成才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思、行三者关系有很好的阐述,例如,岳麓书院有四句话:“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的感性所得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经过思考,经过大脑的一番加工、改造,才能升华为抽象的、一般的认识。我们常讲,书越读越厚,再读就越来越薄。厚,是讲特殊的知识越来越多;薄,是讲一经抽象,就从一般的、总体的意义上把握了。人们所讲、所行都是特殊的,如果深入思考,予以超越,就可升华为某种一般。这样,就有可能反过来以为指导,把所讲、所行做得更好。如何思?必须在学中思、行中思。没有相关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思必罔,思必殆,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众所周知,标志人的认知水平高低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想前人所不敢想,做前人所不敢做,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新经验,找到新办法,创造新理论,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同时我们要时刻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相信,一个有创新的教师会培养出一群有创意的学生!
勇于实践是学生成才的根本。“躬行为启化之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检验学与思的结果,所以实践是学生成才的根本。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津》)实践是领导走向成熟的舞台。毛泽东在1942年2月1日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说,假如一个人读了一万本马恩列斯的书,每本又读了一千遍,以至句句背得,却对中国问题熟视无睹,还是不能算作理论家。类似的话,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所以,毛泽东同志强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实践论》有一个副标题,这就是《知和行的关系》。我们说实践是根本,就在于《实践论》揭示的下列三个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知识的来源看,有“生知”、“学知”、“困知”等种种形式。孔子曾经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孔子谦虚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从实践角度看,生知有限,学知铺垫,困知永远。在学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学习,为解决问题学习,把解决问题作为实践领导水平的大舞台,符合知与行、学与用的客观规律。
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教育教学,相信,中国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崇光教授在《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演讲稿中谈到,第一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大家要尽快从中学的应试观念中转变过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处理好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关系。死记硬背不是好的方法但有些知识的掌握第一步还必须依靠记忆比如一些科学定理、外语单词、诗词作品等等只有先记下来才能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这种方法是通过反复记忆、反复思考、反复应用才能到达的科学的学习境界。我们只有做到科学记忆勤于思考、活学活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大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第一传授知识为其次。《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说能工巧匠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艺高超。老师上课只是传授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但是如何综合应用、融会贯通就要靠大家自己去主动学习在知识应用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他认为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平时要注意总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他有三个学习诀窍第一是课堂认真听讲第二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第三认真复习总结。第二成功的大门永远为那些有理想而且刻苦努力的人们所敞开。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但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辛苦和努力。要将自己的理想和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结合起来为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国家栋梁之才而刻苦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给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带来幸福而且行善行德影响和改善社会为国家贡献聪明和才智。第三热爱自己的专业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大家既然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选择了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就要尽快进入并且热爱自己的专业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既要重视课堂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注重课外拓展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希望大家尽快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刻苦努力积极实践敢于创新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打开自己的成功之门。
任何民族、任何年代,只有掌握知识才可有生存的基础。世界教育史启示世人:无论任何民族、任何年代,教育都是普通大众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因此,教育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读书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都能学得主动、灵活、高兴,关键问题解决学生的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那就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书,更要让学生以读书为傲,既要学好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考核学生的分数率、升学率、优秀率。
  

(责任编辑:衡国胜)